第二部分 學校風氣的宗教幅度


(一) 甚麼是基督徒校風?

  1. 在教育圈子裏,一向都非常強調校風:學校各部門工作的互相調協,以產生有利於培育過程的條件。透過一人主動和互相影響的活動,教育通常在某些特殊的時間和空間的情況下進行。隨之而來就是一連串學習計劃;這些計劃都經過合理的編排並廣泛受到接納。因此,以下的要素就是決定能否發展能顧及整體及各層面的校風:個人、空間、時間、關係、教導、學習以及其他活動。
  2. 一個學生踏足天主教學校的第一刻,應感到自己已正進入一個新的環境 – 一個受到信仰光照,並保持獨特風格的環境。大公會議扼要說明這環境就是瀰漫著福音精神;充滿愛與自由(十五)。在天主教學校裏,每人都應覺察耶穌 ─「師傅」─ 的臨在。耶穌一直偕同我們經歷人生的旅程;祂是真正的「老師」,也是完美的人子,所有人性價值在祂內才得以圓滿。耶穌所啟示給人類的理想必須轉化為事實。基督徒思想和生活方式應彰明福音精神,且瀰漫整個教育風氣。在學校裏放置十字架,能提醒所有人 ─ 包括教師與學生 ─ 耶穌親切和動人的臨在。祂是我們的「師傅」,在十字架上給予最完整、最崇高的教導。
  3. 無論為個別教師,或教師團體,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製造這獨特的基督徒校風。校風的宗教幅度是透過慶祝基督徒價值得以表達的;而這慶祝則出現於聖言與聖事、個人行為、友善而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樂於助人的精神。藉著這些每日的見証,學生將欣賞學校環境的合一性。如上述情況未能實現,那麼,學校就難於公教化了!


(二)天主教學校的具體環境

  1. 不少學生由幼年以至青年階段都就讀天主教學校,甚至經常是同一所學校。他們很自然地認為學校就是自己家庭的延續。因此,「學校家庭」應具一些令人愉快的事物,好能製造愉悅而快樂的家庭氣氛。如果家庭久缺和諧氣氛,那麼,學校便可加以補償。
  2. 要製造愉快的環境,首先要有充足的物質設施:包括足夠的空間用以設立課室、運動及康樂場地、職員室、會議室、小組工作室等。學校的設備當然視乎地方而定;我們也須坦白承認某些校舍的設施是不合適和令人不悅的。然而,如果校風是充滿人性和靈性的話,那麼即使環境比較遜色,學生仍能有「在家」的感覺。
  3. 天主教學校應是簡樸與神貧的榜樣,但這並不跟擁有適當的教育材料互相矛盾。由於科技發展迅速。今日的學校須裝置一些複雜和昂貴的器材。這並非奢侈,而是學校在履行它教育的目的所必需的。所以天主教學校有權接受別人的幫助,購買先進的教學用具(十六)。個人與公共團體均有義務提供援助。學生應對自己的「學校家庭」培養一分責任感;他們該愛護校舍並盡量保持清潔整齊。正當生態意識愈來愈重要時,關注環境亦可作為培育這種意識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意識瑪利亞的臨在有助於將學校演變為「家庭」。瑪利亞 ─ 教會的慈母與導師 ─ 陪伴她的聖子在智慧和恩寵上成長;她起初已偕同教會履行救贖人類的使命。
  4. 一所位於聖堂附近的學校能更有效地達致教育目標。聖堂不應被視為與學校亳無關係的地方,卻是一處熟悉而親切的地方,讓青年信徒能發現主的臨在:「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十七)。禮儀方面的安排也應特別的留意,好能把學校團體和地方教會聚集一起。


(三) 學校的教會與教育風氣

  1. 天主教教育宣言 (十八)指出一項重要的進步;對天主教學校有以下的建議:將學校由一個機構變成為一個團體。這團體幅度的觀念,也許是大公會議重新意識教會本質的結果之一。大公會議文獻所述的團體幅度,是要神學概念多於社會學範疇。教會憲章第二章引用以上觀念;形容教會就是天主子民。教會在反省上主所賦予的使命時,逐漸發展本身的牧民工具,使能更有效宣講福音以促進整體人類陶成。天主教學校就是其中的一種牧民工具;其特殊牧民服務在於促成信仰與文化的關係:忠於福音的訓導,同時尊重人類知識的自主及其適合方法。
  2. 每個直接參與學校事務的人都是學校團體的一分子:教師、主任、行政人員及輔助職員。由於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自然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他們也就是學校團體的中央人物。團體亦包括學生,因為他們應在本身的教育上成為主動的 (十九)。
  3. 自大公會議以後,天主教學校已具有清晰的身分;它不但是教會臨在社會的一種方式,而且也是教會真正而適合的工具。天主教學校是一處傳揚福音、實踐使徒工作、推行牧民的地方 ─ 不是透過輔助、類似和課外的活動,而是藉著自己的本質:教育人走向基督化的工作。當今教宗明確指出:「天主教學校不是主教牧民使命的邊緣或次要的要素。其功用不限於成為一種工具。與國立學校教育競爭。」(二十)
  4. 天主教學校在教會使命中找到存在的價值;這是基於一種能把信仰、文化和生命達致共融的教育哲學上。地方教會透過天主教學校傳揚福音、教育青年,並努力為其成員培養健康與道德的生活方式。教宗指出,「天主教學校的重要性愈來愈顯明,尤其有助於發展天主子民的使命,加強教會與人類團體的對話,維護良心自由等?」。據教宗所說,天主教學校首要的任務就是達到以下的雙重目標:「引導男女邁向人類和基督徒的完美,同時幫助他們的信仰更趨成熟。為信仰基督的人,上述的目標只是一個事實的兩面而已。」(二十一)
  5. 大多數天主教學校由修會團體開辦;這些會士藉著表達自己修道團體的價值,充實了學校的教育氣氛。他們不顧個人利益,奉獻自己,服務學生,皆因堅信所服務的對象就是上主本身(二十二)。透過團體生活的祈禱、工作和友愛,他們展露了教會的生命。各修會從原有的神恩中所獲得豐富的教育傳統,都引進學校裏;其成員則貢獻自己的專業技能 ─ 這是蒙召為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他們完全奉獻給天主,其中的力量和溫良慈善,光照了所擔負的工作;學生亦漸漸懂得欣賞這見証生活的價值。這些教育工作者看來在靈性上充滿恆久的青春朝氣,因而獲得學生的愛戴。即使學生在離開學校後,對教師的感情仍持久不變。
  6. 對這些奉獻一生、滿全教育神恩的男女,教會不斷給予鼓勵 (二十三)。教會力勸那些從事教育的修道人士,即使處身痛苦和迫害中,也不要放棄這工作。其實,教會希望更多人能得蒙如此特別的聖召。會士和修女,當她們受到疑慮與不安的困擾和面臨重重困難時,便該記起自己的修會的本質,就是一種犧牲 (二十四)- 在「獻身生活的中心,即愛的完美中」(二十五)所奉獻的犧牲。因為他們是為了年青人 – 教會的希望 ─ 的利益而作出奉獻,所以功勞更大。
  7. 除了司鐸、修士和修女外,公教教師亦為天主教學校貢獻自己的技能與信仰見証。理想地說,教友見証是教友聖召的具體模範;大部分學生也有教友的聖召。教育部發表過一份有關公教教師的特別文件(二十六),提醒教友在教育界中所肩負的使徒責任,並呼顅他們在教會的合一裏,分享共同的傳教使命。每個人從天主那裏得來的召叫不同,以致職業與生活方式有別;然而,教會所有積極的成員,都在同一使命內通力合作。
  8. 因此,教會願意讓教友管理那些現存的學校,也鼓勵他們辦學校。然而,教會當局仍保留絕對的權力,認可一所學校為天主教學校與否(二十七)。教友在開辦學校時,該特別留意依照福音精神,創造一股瀰漫著自由與愛的團體氣氛,也應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
  9. 教育團體的成員愈能真誠合作,其工作成果便愈加顯著。無論教師、學生抑是家庭,都應同心同德,在自由與愛的福音精神中,按照各人的本份,合力達致學校的教育目標。因此,在學校有關人員之間,必須建立多個溝通途徑,例如定期性的聚會和坦誠地討論問題等。
    誤解和各種緊張關係往往加重學校生活的日常問題。一顆要合力達致共同教育目標的決心,能幫助克服以上的困難,並調和不同見解。當大家願意互相合作,就可實踐有關達到教育目標的種種決策。此外,在保持尊重學校當局的情況下,能對學校進行鄭重的檢討 – 讓所有熱切為大眾的利益而工作的老師、學生與家長都能參與。
  10. 就小學所服務的學生的特殊年齡而論,該製造一種團體般的學校風氣,以盡量延續家庭生活溫馨而親切的氣氛。這些學校的負責人會盡他們所能,推動信任和自發性的共同精神。此外,他們將努力促進與家長之間緊密而穩定的合作。學校與家庭的整合,是孕育和發展兒童潛質的主要條件。兒童的潛質就在這兩者或其中之一的環境中得以顯示出來 ─ 包括他們對宗教及其內涵的開放。
  11. 教育部謹向所有在堂區內興建小學的教區表示謝意;這些工作應得到天主教徒的絕對支持。本部亦藉此感謝協助維持這些小學的修會團體,它們經常付出很大的犧牲。再者,教育部對那些願意興建新學校的教區和修會,都給予熱切的鼓勵。只是舉辦一些如電影會、體育組等活動並不足夠;甚至教理班也未足以傳揚福音。現時所需的是學校。在某些國家,興建學校的目標就是傳揚福音的起點。在一些國家教會先辦學,才能建立聖堂和基督徒團體 (二十八)。


(四) 天主教學校作為開放的團體

  1. 天主教學校與學生的家庭必須維持並加強彼此間的合作,這樣,不但有助於處理會發生的問題,更能達到學校的教育目標。當學校要處理一些敏感的問題,如宗教、道德、性教育、就業指導以及聖召抉擇等,與家庭的緊密合作尤其重要。這樣做,不是為了工作上的方便,而是出於建基於信仰上的合作。天主教傳統訓示我們,天主賜予家庭特殊而獨一無二的教育使命。
  2. 兒童最初接觸的教育者就是自己的父母(二十九)。學校明白這事實,然而,不幸地,家庭本身未必覺察到。因此,學校有責任提高家庭的教育意識。學校應舉行聚會及其他活動,務使家長更認識到自己的角色,亦有助於建立合作關係;但是校方不能舉行太多這方面的活動。學校召開有關兒童問題的會議,往往是加強家長意識的機會。此外,學校該盡量讓家庭參與其教育目標 ─ 同時協助計劃和實現這些目標。經驗指出,一些曾經亳不認識自己角色的家長,能搖身一變成為出色的合作者。
  3. 「教會在學校教育園地的臨在,尤其透過天主教學校而表現出來。」(三十)大公會議的聲言在歷史和實際方面都有其重要性。教會學校於數百年前首先出現,與修院、主教座堂、聖堂一起成長。教會一直愛護自己的學校,因為這是其子女接受培育的地方。藉著主教、修會以及教友的協助,這些學校得以持續發展;教會不斷支持學校去面對種種困難,也保護它們抵抗政府的封閉或沒收行動。正如教會臨在學校之內,同樣學校也臨在教會內;這是兩者互相投入的合理成果。教會揭示並施與基督的救贖,所以成為天主教學校獲得其精神的地方。學校承認教宗為核心領袖,並在整個基督徒團體內保持團結合一。天主教學校對教會愛護和忠誠,就是其組織原則及力量的泉源。當教師互相團結,並與教宗保持慷慨而謙遜的共融,便能鼓起勇氣實踐真正的宗教教育。具體地說,學校的教育目標包括對生命、對地方及普世教會問題的關注。實行上述目標時,要遵循教會訓導,且與教會當局合作。要協助教友學生成為堂區和教區團體的活躍成員。讓他們有機會參加善會組織或青年小組,並學習支持地方教會的計劃。天主教學校與主教及其他教會機構之間,將透過直接的接觸,彼此尊重和互相合作。我們很高興知道世界多處地方教會愈來愈關注天主教學校 (三十一)。
  4. 基督徒教育必須促進學生尊重國家及其代表,遵守公平的法律,並尋求大眾的利益。因此,傳統的公民價值,如自由、公義、敬業、追求社會發展等都包含在學校目標之內;學校生活則見証上述價值。學校可採用適當的方法紀念和慶祝國慶及其他重要的公民事件。學校生活應同時反映一種國際性社會的意識。基督徒教育視人類為一大家庭,他們也許受到歷史或政治事件所分隔,但仍在天主 ─ 眾人的父親 ─ 之內合而為一。因此,天主教學校應敏於教會對和平、正義、自由、人類進步及援助有需要國家的呼籲並且協助傳播。學校也該重視那些認可國際組織 ─ 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和聯合國 ─ 所發出的類似的呼籲。
  5. 天主教學校培育出良好公民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因此,政府政策及輿論應承認這些學校的工作,正是為社會提供真正的服務。只接受服務而忽略、甚或反對其來源是不公義的。幸好不少國家正逐漸了解和贊同天主教學校 (三十二)。教育部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個新時代將會開始。

註:
(十五) 參閱「天主教教育宣言」,8。有關愛與自由的福音精神,則參閱「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38:「主耶穌曾啟示我們說:『天主是愛』(若一 4:8),同時,又訓誨我們說,愛德的新誡命是人類成全並改善世界的基本法令。」亦參閱格後3:17:「主的神在那裏,那裏就是自由。」
(十六) 有關問題曾在「天主教學校」,81- 82中提及。
(十七) 瑪 28:20。
(十八) 「天主教教育宣言」,6。
(十九) 參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來自意大利Lazio天主教學校的家長、教師及學生所發表的演說(一九八五年三月九日),Insegnamenti, V111/I.p. 620.
(二十) 若望保祿二世接見意大利Lombardy,主教團的「述職」訪問時,所發表的演說(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五日),Insegnamenti, V/I.1982,p.105.
(二十一) Insegnamenti, VIII/1,pp.618f.
(二十二) 瑪25:40:「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二十三) 參閱「修會生活革新法令」,8:「在聖教會中,有許多神職或非神職的修會,從事各種傳教事業,他們依照所受的恩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羅12:5-8)」。另參閱「教會傳教工作法令」,40。
(二十四) Summa Theo1.II-II, q, 186, a, 1:「那些修道人士自願奉獻一生,侍奉天主,就好比他們向上主所作的自我犧牲」。
(二十五) 同上a.2。
(二十六) 「學校中的教友:為信德作証」。
(二十七) 有關教會在這方面的準則,可參考聖教法典800- 803條。
(二十八) 參閱教宗保祿六世在公教進行會教師組織的全國教區主管會議上發表的演說,Insegnamenti,I, 1963, p, 594.
(二十九) 參閱「天主教教育宣言」,3。
(三十) 「天主教教育宣言」,8。
(三十一) 最近一些由主教團或個別地方主教所發表的文件,都以天主教學校為主題。我們應認識這些文件並加以實行。
(三十二) 可參考歐洲共市議會就有關教育自由的提案,得到大多數人的通過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