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一般綜合:整體培育過程的宗教幅度


(一) 甚麼是基督徒培育過程?

  1. 大公會議堅持整體人類培育充滿活力的本質(一O六),但隨即補充謂: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人類發展本身並不足夠。教育「並不僅在培養以上所描述的人格成熟,而主要的,是使領受過洗禮的人,於逐步被介紹認識救恩奧蹟時,能對其所接受信仰之恩,日益提高意識?」(一O七)。天主教學校的特性,就是協助學生,「使之於發展個人人格時,其由洗禮而成的新人,也同時一起成長」(一O八),基督徒教育應是一種運動或成長過程,直接指向一個超越人性限制的理想目標(一O九)。同時,過程必須是協調的,好使基督徒培育在人性培育的課程內進行。上述兩者並非分隔著,而是兩種(一一O)。
  2. 因此,基督徒培育過程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但只有一個目標:逐步發展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各人都能在一個過程內達致整合的培育 ─ 包括基督徒宗教幅度,並認識到恩寵的助佑。可是,真正重要的,不是字眼問題,而是事實。只有當所有教師合力追求共同的目標,這事實才會肯定。如教師的努力是散漫、局部或不協調的,抑是彼此間意見分岐,都會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 教育目標

  1. 天主教學校的責任是巨大而複雜的:必須尊重和遵守有關方法、計劃、結構等方面的準則;同時必須把人類文化與救恩訊息融合為協調的計劃,以滿全本身的教育目標。此外,學校須幫助學生真正成為「新受造物」,並準備他們肩負身為社會一員的責任。這表示天主教學校需要一套「與別不同」的教育目標,即是學校緊記一個特殊目的;其他目標都與上述目的相連。具體地說,天主教學校的教育目標為學校提供一系列參考:
    • 闡釋學校的身分:尤其必須清楚指出,福音價值對其運作的影響;
    • 簡述學校教學法、教育與文化的目標;
    • 展示課程內容,以及那些透過課程而傳達的價值觀;
    • 描述學校的組織與行政管理;
    • 定那些政策保留給學校職員 (主管與教師),那些政策可讓家長和學生協助釐訂,以及那些活動讓教師、家長或學生自由舉辦;
    • 指示測試、檢討學生進度的途徑。
  2. 此外,校方必須留心注意一般準則的開展,致令學校各活動能有助於達成教育目標,整合學校生活的文化、教學、社會、公民、政治等不同層面。
    1. 忠於教會所宣講的福音。天主教學校的首要活動,就是分擔教會傳揚福音的使命;學校是一國本地教會的一部分,分享本地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和工作。
    2. 小心而嚴格研究文化並發展批判意識;維持尊重人類知識的自主、各學科的正確規則和方法;同時帶領整個過程邁向個人的全面培育。
    3. 採取相應的教學步驟,好能尊重個別學生及其家庭的特殊狀況。
    4. 分擔教會的責任。正當學校的教育與文化活動主要由校方負責的,但本地教會也該透過合適途徑,參與其中的活動;教育目標應是學校當局與教會團體交談的成果。

    由此可見,天主教學校的教育目標有別於學校內部規則或教學方法;不單是某些模糊不清的方向的描述。

  3. 教育目標應根據經驗和需要而每年作出修訂。教育目標能透過培育過程得以達成;培育過程則包括以下的階段:起點、不同的中途點、結論。在每個階段中,教師、學生與家長都應決定這些目標是否成功實現;在有不足的地方,他們該找尋原因並作出適當的糾正。檢討工作是大家共負的責任,必須忠誠地進行。每學年結束都是舉行檢討的適合時間。從基督徒的觀點來看,視考試的時期是學年的結束,這種看法是不完整的。學術工作只是培育過程中的一部份,因此學年結束也應當是適合的時間,去審慎和理智地檢討教育目標有否實現。要知道,一個更具決定性的時間,就是學生完成學校生活的時候,因為這時學生應已達到人文與基督徒整合教育的最高水平(一一一)。
  4. 只要某些條件 ─ 有賴於教師與學生的條件 ─ 得以証實,校風的宗教幅度就可加強培育過程的質素。我們值得再次指出,學生不是旁觀者;他們有助於決定校風的質素。為能製造一個積極而富支持力的校風,以下是部分條件:每個人贊同並合力達成教育的目標;人際關係以愛和基督徒自由為基礎;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見証福音價值;各學生獲得鼓勵,力求達到人文與基督徒教育的最高水平。此外,學校風氣須受到家庭歡迎,獲得本地教會的積極參與,並包含公民社會 ─ 本地、國家、國際性 ─ 的層面。如所有人都分享同一信仰,這將是更大益處。
  5. 我們需要堅決,盡一切所能,排除任何危害健全校風的狀況。以下是部分潛在的問題:教育目標沒有加以闡釋,或闡釋得不好;學校的負責人未受過足夠訓練;過於關心學術成績;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冷淡;教師彼此之間不友善;學校的紀律只是強加於學生身上,沒有他們的參與或合作;與家庭的關係流於表面甚而緊張;家庭沒有參與協助學校釐訂教育目標的工作;學校團體內有人作反見証;個人不願合力謀求共同利益;學校與地方教會隔絕;對於社會問題不聞不問;宗教科目的講授只是「例行公事」。每逢上述某些徵狀出現時,學校的宗教幅度就會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校風缺乏真摰的基督徒見証,宗教講授只會流為空談,學生則充耳不聞。所有不良的徵狀都要誠實而直接面對;切記福音召叫我們不斷皈依。
  6. 學校極要努力爭取學生的積極合作。由於學生是自己培育過程中的積極人物,他們的合作更為需要。人賦有智力和自由;缺少受教者的積極參與,教育就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學生必須藉著他們的智力、自由、意願以及整系列複習的情緒去行動和回應。當學生不參與、不行動,培育過程就要終止。經驗豐富的教師都熟悉年青人懷有這些「障礙」的原因;其根源包括心理和神學的問題,而原罪也包括在內。
  7. 有不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育的途徑。校方可邀請那些具有足夠知識及成熟程度的學生協助發展教育目標。他們也許未足以決定最終目標,卻可幫助釐訂一些具體方式,好能達致這目標。當學生獲得信任和責任感,當他們應邀為大眾的利益而貢獻自己的意見和努力,他們感激之心便會排除一切冷漠、一切情性。學生愈明白到學校及其活動只有一個目標 ─ 幫助他們邁向成熟 ─ 他們便愈肯積極參與。即使很年少的學生,也能分辨學校的氣氛是否愉快。當他們感到尊重、信任和愛護,就更願意合作。教師常懷有助人的心、學生之間融洽相處;這樣溫馨而友善的學校風氣,將加強他們合作的意願。
  8. 宗教科一項重要成果,就是發展宗教價值觀與宗教動機;這將有助於獲得學生的熱心參與。我們須緊記,宗教價值觀與動機在所有學科範圍內得以培養,亦的確在一切學校活動中發展。教師能夠鼓勵學生瞭解及投入宗教價值觀的其中方法,就是不斷歸向天主。教師透過經驗,懂得如何協助學生瞭解並欣賞所學得的宗教真理,而這份欣賞能容易地發展為愛。教師愛護真理,便會透過合適的途徑,將其價值通傳給學生,學生也就認識到真理的可貴。以講授基督學的手法來教授宗教科,其中一項益處,就是能使這愛在年青人中更易發展。我們所建議的手法集中耶穌本人。愛一個人比愛一項方程式更為可能、更為容易。對基督的愛將激發對祂訊息的愛;因為這訊息有其本身的價值,也是基督所愛的。然而,每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到,需要再踏出一步:價值觀必要導致行動;價值觀就是行動的動機。最後,藉著超性的恩寵力量,真理將完全活著。恩寵的動力啟發並導向信德、愛德以及行動,藉著基督、在聖神內,完成天主的旨意。因此,基督徒培育過程是一連串相應作用的成果,包括教師的專業技能、學生的自由合作以及恩寵的助佑。
  9. 我們經已提出以下的事實:在世界不少地方,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包括愈來愈多來自不同信仰、不同意識形態背景的年青人。在這些情況下,確要澄清宗教培育與文化成長的關係。這是一個不容忍忽視的問題,教育團體中的每個基督徒成員,都有責任處理。當然,在上述環境中,傳揚福音並不容易 ─ 甚至也許不可能。我們該注意傳揚福音前導:發展宗教意識。為能達到上述目標,我們必須在培育過程中,不斷提出有關「如何」、「為甚麼」、「甚麼」等問題,然後指出並深化這調查的積極成果。在傳達文化時,應特別留意文化的實際效用,且加強那些能使一個人更富有人性的層面。我們尤其應該注意文化的宗教幅度,以及其中所呈露的倫理要求。在多元化之中,也能存有合一。我們需要運用智慧的眼光,好能辨別甚麼是必要的,甚麼是次要的。審慎思考問題,將導向培育過程的全人發展,而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真正傳揚福音前導。這好比一塊肥沃的土地,在未來日子,結出豐碩的果實。
  10. 為能述說培育過程,我們必須著手分析各種不同要素;這當然不是真實世界所經常出現的方式。天主教學校是生命的一個中心,而生命是整合的。在這個充滿活力的中心,培育過程是行動與回應所不斷產生的相互作用。上述的相互作用同時具有縱橫面,且令天主教學校有別於其他學校;其他學校的教育目標並非受基督宗教所影響。
  11. 教師愛護學生,並得到對方的回應。教師利用每一個機會,鼓勵和強化學生在某些方面的表現,好能實現教育過程的目標。他們的說話與見証,他們的鼓勵與協助,他們的忠告與真誠的糾正,都大大有助於達成以下教育目標,包括學術成績、道德行為以及宗教幅度。當學生感到被愛,他們也會以愛還愛。他們的疑問、信任、批判性的觀察對改善課室與學校環境的建議,將充實教師的工作,並有助於彼此在培育過程中共負責任。
  12. 在天主教學校裏,以上所講及的要點還不足夠。我們也需透過祈禱,不斷與天主交往;這才是表達宗教幅度最圓滿的途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家庭與社會背景,但這些環境不一定是愉快的。他們感到青少年時期所懷有的不安情緒;在邁向成熟的過程中,每當面對問題和焦慮時,上述的感覺更形嚴重。教師該為他們祈禱,好讓恩寵臨在學校的環境中,使能充滿他們整個人,啟發他們,並幫助他們適當地回應基督徒生活所要求的一切。學生也應懂得為老師祈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欣賞教師所擔負的痛苦和困難。他們祈求教師所賦有的教育恩賜更能得以發揮,祈求教師在工作成果中獲得安慰、祈求天主的恩寵保守他們的善志並帶給他們平安。
  13. 由此,一個既人性又神性化的關係得以建立;流溢著愛與恩寵。這樣的關係使天主教學校成為真實作証的地方。隨著歲月的逝去,學生欣見自己邁向成熟:不僅在身體方面,也包含學識與靈性的成長。當他們回顧學校的生活,便會認識到,藉著本身的合作,學校的教育目標業已實現。當他們前瞻未來時,會感到自由和安全,因為他們能夠面對擺在眼前新的生命承諾。

註:
(一O六) 天主教教育宣言,1:「對於兒童及青年 ? 應予以扶助,使其體能發展、道德發展、
智力發展,能以均衡 ? 並逐漸養成日益完美的責任感 ?」。
(一O七) 同上2。
(一O八) 同上8。
(一O九) 參閱瑪5:48。
(一一O) 路2:40:「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路2:52:「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
(一一一) 天主教教育宣言,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