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課堂上的宗教教授與培育的宗教幅度


(一) 宗教科的本質

  1. 教會的使命是傳揚福音,指向人性的內在轉化和更新(五十八)。學校是其中一種向青年人傳揚福音的途徑(五十九)。我們應記起教宗的勸諭曾寫道:「除了家庭,在與家庭聯繫之下,學校對於教理講授也貢獻不可忽視的能力??顯然地,首先是天主教學校:如果天主教學校在世俗科目上有很高的水準,在純宗教教育方面有所忽略或偏差,則有充分理由指責它。試問它如何稱得起為天主教學校?千萬不要說,它經常默默地或間接地在施行宗教教育。天主教父母所重視的天主教學校的特性、存在,以及天主教父母重視它的理由,也正是因為它能把宗教教育貫徹教育整體。」(六十)
  2. 天主教學校的宗教培育原則,有時會遇到不穩定、不同意見,不安的情況,繼而影響宗教科採用的實際方法。從一方面來說,天主教學校是「公民機構」;其目標、方法及特性都跟其他學校相同。從另一方面來說,天主教學校也是「基督徒團體」,其教育目標植根於基督和祂的福音。要協調以上兩個層面並非容易;這項工作要求有關當局不斷的關注,好使傳達文化的熱忱與福音的有力見証之間的緊張,不會變成危害兩者的衝突。
  3. 宗教科與要理講授(或傳授福音訊息)既有密切的連繫,也有顯著的分別(六十一)。兩者密切的連繫令學校能保持學校的身分,並續繼使文化與基督宗教的信息整合。然而,由於要理講授假定聽眾接受基督徒信息是救恩的事實,導致與宗教教授有所分別。此外,要理講授在團體內進行,這團體在遠超學校所能提供的空間和時間上實踐信仰:就是整個一生。
  4. 要理講授(或傳授福音信息)的目標是幫助慕道者在以下各方面達到成熟的階段:靈修、禮儀、聖事、使徒精神等;尤其在地方教會團體更為顯著。然而,學校的目標是知識。當學校教授引用福音信息的相同要素時,就是嘗試傳達有關基督宗教的本質及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的意義。顯然地,宗教教授會強化學生信徒的信仰;正如要理講授會加增個人對基督徒信息的認識。宗教科與要理講授間的分別,並沒有改變學校在要理講授方面,所能夠和必須擔任的特殊角色。由於學校的教育目標植根於基督徒原則,因此整體上它分擔教會傳揚福音的職責。學校協助並推廣信仰教育。
  5. 最近的教會訓導加添一項重要提示:「宗教科與要理講授雖然性質不同又彼此相輔相成:這是我們在如此敏感的範的就是讓學生得到完整的培育。因此,宗教科應跟現代學校特有的目標和準則整合。」(六十二)圍內履行牧民工作的基本原則。學校的目學校主管該牢記以上文件所載的訓導,並尊重宗教科的特性。例如在其他科目課以外,校方編排每週的宗教課;編訂宗教科的教學大綱;與其他學科保持連繫,好使人類知識與宗教意識之間得到協調。正如其他課程一樣,宗教科亦該促進文化,並利用現時學校的最佳教育方法。在某些國家,宗教科的成績會連同其他學科的成績一起核算,來評估學生的整體進度。 最後,學校的宗教科應與堂區、家庭及青年組織提供的要理講授互相配合。


(二) 有關宗教科的某些基本假設

  1. 年青人受「傳媒世界」的事物所感染,並將在週遭環境所接收的信息引進課堂上:這情況確不足以為奇。也許其中某些學生會因此變得冷漠和麻木。學校課程素材的編排,基本上不會兼顧到上述的因素,教師卻須加以留意。透過仁慈和諒解,教師將完全接納學生,並幫助他們明白,懷疑與冷漠的態度都是普遍現象,其中的原因亦值得了解的,他們還誠意邀請學生一起尋求和發現福音的訊息 ─ 喜樂與平安的根源。教師的態度和行為應反映出他們是為上主預備道路(六十三)。在本身靈修生活中,也為所託付給他們的學生祈求(六十四)。
  2. 與學生建立融洽關係的最佳途徑,就是互相交談。彼此間一旦建立了溫馨而信任的氣氛,各種問題自然會被提出來討論。問題的內容當然視乎年齡和生活狀況,但其中不少是現代青年共同遇到的,而且有跡象顯示,提出這些問題的青年,年紀愈來愈輕(六十五)。為青年人來說,這些問題是嚴重的,以致他們難於平靜地研究基督信仰。教師應以忍耐而謙虛的態度回應學生的問題,也該避免使用專橫的言詞而引起彼此的矛盾。校方可邀請歷史或科學等方面專家在課堂上演講。他們經驗和研究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有關當局亦可參考梵二對這些問題作出的謹慎回應。由於在假期期間,學生肯定會遇到新問題和新的困難,至少在理論上,在開學時應進行
  3. 要為宗教科編訂一個既有系統地表達基督信仰,又適合現代青年的課程內容,並不容易。一九八五年第二屆全球主教代表特別會議建議,普世教會應發展新的要理講授方法;教宗隨即成立委員會,負責有關計劃的統籌工作。當新的要理講授法出現時,我們應加以選取,好使課程大綱能符合教育當局的要求,又能回應本地的實際情況。 在新的天主教教義大全尚未完成之前 ─ 以上工作受全球主教代表會議的委託 ─ 我們根據過往的經驗,提供課程大綱的範例。這大綱內容及表達方式完整、忠於福音訊息,並依照一套以上主言行為基礎的方法論發展而成。


(三) 基督徒事件與基督訊息系統地表達的綱領

  1. 梵二大公會議指出,教師的責任是綜合基督學的內容,並用日常言語表達出來。教師應按照各班的程度,採用適宜的方法表達聖經的某些基本意念,尤其有關福音、神聖啟示以及盛行於教會內的傳統(六十六)。以上述意念作為基礎,學生開始認識主耶穌。耶穌本人、祂的言行以及復活的事實,帶領我們認識祂天主性的奧秘:「你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六十七)。為較成熟的學生來說,他們更廣泛認識耶穌為救主、司祭、導師和宇宙的主宰。聖母瑪利亞則在耶穌身邊,是祂救世工程的合作者(六十八)。發現的過程是很重要的教學法。耶穌親自活於學生心內。他們會再次看到耶穌生活的芳表、聆聽祂的訓誨,回應祂的邀請:「你們都到我跟前來?」(六十九)。所以,信仰是基於認識耶穌和跟隨祂;信仰的成長有賴於個人的善志以及與恩寵的合作。
  2. 教師有可靠的方法帶領年青人接近天主啟示的奧秘;達到))人性可以瞭解的程度(七十)。這是救主所指示的道路:「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七十一。透過基督本身及其教訓,我們認識天主:我們細察祂所講論天父的一切、祂以天父的名字所行的一切。因此,藉著主耶穌,我們臨界天主父的奧秘;祂創造宇宙,並派遣其唯一聖子到世界上來,拯救眾人(七十二)。藉著基督,我們臨界聖神的奧秘;聖神被派遣到世上,完成聖子的使命(七十三)。如此,我們走近天主聖三的最高奧秘,即在聖三本身之內以及其在世上所運作的一切。每當教會誦唸信經,就是重申初期基督徒團體的說話,宣認天主聖三的奧蹟。上述過程具有重大的教育價值。其成果將幫助加強信仰與基督宗教的德行,兩者都是以天主為對象:當我們期待著與天主聖三結合的永生時,在現世生命中不斷認識、愛慕和侍奉父、子、聖神。
  3. 學生在研讀科學時,會認識不少關於人類的事物;但科學未能講論奧蹟,教師應協助學生著手發掘人內在的奧秘,正如保祿努力幫助雅典的居民發現「未識之神」一樣。若望的作品已指出(七十四):藉著基督、在基督內,天主與每個人建立一份密切的關係。這份關係源自天父的愛;在耶穌的愛中表達出來。耶穌愛我們到極點,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七十五)。耶穌每到之處,都有眾圍繞著祂;這些人各有不同,正好代表整個人類。當學生看到這一點,他們便開始問自己:為甚麼耶穌愛每個人?為甚麼祂召喚一切人?為甚麼祂為我們眾人交出自己的生命?他們最終的結論,就是每人都是天主獨有的受造物,是祂極愛的對象。由此學生將發現另一奧秘 ─ 人類歷史呈露神聖的救恩史:從創世開始、經過原罪、天主與古代人類訂立的盟約、人類長期的等待直至救主耶穌降生、以致我們現在是天主的新子民,旅居塵世而不斷朝向永恒的天鄉(七十六)。基督徒人學的教育價值是顯著的。學生由此發現人本身的真正價值:蒙天主所愛、在世上肩負自己的使命以及擁有不幻滅的命運。學生因而體認到自尊、自愛以及普愛眾人的美德。此外,他們願意熱愛生命,並回應個人獨特的聖召,以成就天主的旨意。
  4. 救恩史在教會內延續:這是學生可見的歷史事實。校方應鼓勵學生從福音、宗徒大事錄以及宗徒書信中,找尋教會的來源;當他們研讀這些作品時,會知道教會的誕生、成長以及如何遍佈世界。由教會的誕生過程開始,經過不可思議的成長,以致其忠於福音訊息,這一切顯示出教會是奧蹟。教師將幫助學生發現教會是天主子民,由我們眾人組成,並帶給人類救恩。教會得到善牧耶穌的引導;獲祂的聖神指引 ─ 聖神常支持和更新教會;在有形可見的層面上,由天主所選立的司牧帶領:即教宗和主教,以及他們司祭職的合作者 ─ 司鐸與執事。教會的成員蒙天主召叫,聖化自己並繼續在世的工作。這就是我們在信經中稱頌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七十七)。教會學含有極為重要的教育價值:人類大家庭的理想在教會內得以實現。如年青人對所屬的教會有更深的認識,他們便會以子女般的愛心來愛教會;這為生命、為使徒工作、為基督徒對世界的看法帶來顯著的成果。
  5. 很多年青人在長大後,不再領受聖事;這表示他們未能掌握箇中的意義。聖事也許被視為兒童的祈禱習慣,或是與世俗節日相連的普及敬禮。教師熟悉上述現象及其危險。因此,他們要幫助學生發現聖事的真正價值:他們陪同學生信徒走人生的道路。這旅程在教會內展開,而且當學生逐漸了解身為教會一份子的意義時,就會變得更加全面。學生必須明白耶穌基督真實臨在祂所建立的聖事中(七十八);祂的臨在使聖事成為施予恩寵的有效途徑。我們在感恩祭 ─ 既是祭獻又是聖事 ─ 之內,經驗到與主最親密的接觸。在感恩祭中,愛情兩個最偉大的行動結合在一起:主耶穌重申祂為拯救我們而作的犧牲,並真正地為我們交出自己。
  6. 對聖事旅程的瞭解具有深邃的教育含意。學生逐漸意識到,作為教會一份子是充滿活力的;我們回應各人的需要,在生命中不斷成長。當我們在聖事中與主相遇,);祂唯一的要求就是我們的合作。以上的教育成果提及到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作為基督徒的見証以及個人聖召的抉擇(八十)。
  7. 今日的年青人被很多事物弄得分心;這情況不利於作出上述的信仰反省。然而,教師可採用一種有效的途徑,幫助學生接觸信仰的奧秘:上主以獨特的方式提出這個途徑。在復活拉匝祿的事蹟裏,祂稱自己為「復活與生命」(八十一)。透過富人的比喻,祂讓我們明白將來要面對個人的審判(八十二)。在最後審判的故事中,祂指出永生的命運決定於我們一生的功勞(八十三)。我們對每個人所做的一切 ─ 無論善惡,就是對祂所做的一樣(八十四)。
  8. 如此,教師可引用信經作為一種方式,協助學生認識天國:就是它包含那些相信上主並終生侍奉祂的人。即使當中有些未有正式獲教會列品,教會仍稱他們為「聖人」。首先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她伴同她的兒子度過光輝的一生。其實,那些經已去世的人並沒有離開我們。他們跟我們在「諸聖通功」裏聯合一起,組成唯一的教會 ─ 天主的子民。我們那些已離世的親人仍然活著,並與我們共融(八十五)。在某些重要的層面上,以上的信仰真理有助於人性與基督徒的成熟。這些真理喚起關乎人性的尊嚴的意識,是永恒不滅的,由於我們必須向天主交賬,我們要對自己所作的一切負責。


(四) 基督徒生活系統表達的綱領

  1. 我們已知道,信仰上的每項真理都蘊含教育與倫理意義。學生在開始研讀宗教科時,應認識這些真理。然而,一套基督徒倫理系統也是必需的;為協助這項工作,我們在此提供有關的大綱,以供參考。透過宗教倫理作為研讀信仰與生活關係的導引,有助於反省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他們宣講福音的訊息、祈禱、舉行聖事(八十六)。這一切具有永遠的價值。學生遂明白到信德的意義:在恩寵的助佑下,對那位藉著聖子啟示自己的天主,抱持一份完全的、自由的、個人的、摯愛的忠貞。以上的承諾不是必然的;而是天主的恩賜,並耐心地等待。我們也須給予學生時間,好讓他們得以成長、得以成熟。
  2. 信仰生活是透過宗教行動表達出來的。教師將協助學生,透過個人與禮儀祈禱,勇於向父、子和聖神打開自己的心靡。禮儀祈禱不僅是另一種祈禱方式;這是教會的公共祈禱,使基督的奧蹟臨在我們的生活中 ─ 尤其透過感恩祭與修和聖事。宗教經驗再不視為外在而強加人身的東西,而是對那位首先愛我們的天主作出自由與愛的回應(八十七)。在童年、青年以及未來的歲月中,信仰與宗教的德行得以植根、發展。
  3. 人類本身臨在信仰的一切真理中:按照天主的「肖像」而受造;獲天主提昇,得享成為天主子女的尊貴;由於原罪而背棄天主,但蒙基督救贖;是聖神的宮殿;教會的成員;獲享永遠的生命。也許學生會認為我們現時距離以上的理想太遙遠了。教師必須聆聽如此悲觀的反應,但指出福音亦有記載這樣的情況(八十八)。教師可能需要說服學生,認識基督徒倫理的積極面,總比在分析人類痛苦中迷失方向來得好。實際上,這意味著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我們必須發展智慧和其他靈性上的恩賜,尤其透過教育工作。我們必須懂得重視身體的健康,其中包括適量的體力勞動或運動。我們也須藉著貞潔的美德,注意性方面的忠誠;因為性能力都是天主的恩賜,促成人性的完美,並在社會和教會的生活中,具有神聖的職責(八十九)。至此,教師逐漸引導學生明白和實現整體培育的過程。
  4. 基督徒的愛既不是情感主義,也不是人道主義;而是由信仰誕生的嶄新事實。教師必須緊記,天主的愛支配救贖普世的神聖計劃。主耶穌來到我們當中生活,為要顯示給我們天父的愛。祂所作的最後犧牲,証實了祂對朋友的愛情。主的新誡命也就是我們信仰的核心,「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們愛了你們一樣」(九十)。這個「如同」,就是基督徒愛情的典範與準繩。
  5. 學生會照樣對新的誡命提出反對:世上的暴行、種族仇恨、日常罪案、年青人或老年人只關心自己和尋求一己的利益。教師無法避免討論上述問題,但他們應堅持基督的誡命是新而具革命性的:就是反對一切邪惡以及任何形式的自我主義。新的基督徒倫理需要加以瞭解和實踐。
  6. 基督徒倫理由家庭和學校的層面開始,愛護、尊重、服從、感謝、溫良、慈善、樂於助人、服務和立好榜樣。一切自我主義、反叛、憎惡、嫉、仇恨、報復等行為必須拔除。在教會較廣泛的層面上:普愛眾人,無分宗教、國籍、種族;為眾人祈求,好使所有人能認識上主;共負使徒工作,並努力減輕人類的痛苦;特別關注正在忍受不幸、疾病、貧窮、傷殘、孤寂的弟兄。當愛不斷在教會中成長,會有更多的青年選擇終生服務教會,回應司鐸或修道生活的召喚。
  7. 基督徒社會倫理必須建基於信仰。以上述的原則作為出發點,基督徒社會倫理便能光照有關法律、經濟、政治學等研讀人類境況的學科(九十一),而這是科際研究的清楚範圍。然而,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天主讓人管理世界(九十二)。正如上主指出(九十三),社會的暴行與不公義都是來自人本身,他們違反天主的旨意。可是,天主拯救我們,也拯救我們的工作:從一顆更新的心湧出一個更新的世界。基督徒為人類帶來新的秩序,其工作就是愛、正義、自由與恩寵(九十四)。
  8. 以下是基督徒社會倫理與基本要素:人類本身 ─ 社會秩序的焦點;公義 ─ 對個人應有權利的承認;自由 ─ 個人與社會的基本權利。世界和平必要建基於良好的秩序和正義;正義就是人成為天主子女所得的權利。國家與國際的幸福依靠以下的事實:世上的一切物資都是天主的恩賜,並非某些人或團體的專利品,而其他人則受到剝削。痛苦與饑饉重壓著人的良知,且向天主呼求正義。
  9. 基督徒社會倫理能開拓更多可能性。學生可透過學得的原則和價值充實自己,他們對社會的服務亦會更為有效。教會以一套社會訓示支持和啟發他們;這訓示正有賴於勇敢和慷慨的信徒加以實踐(九十五)。
  10. 直至目前為止,所提出的指示似乎過於樂觀。正當我們在教學法方面,完整表達基督徒訊息是「喜訊」時(九十六),現實、歷史以及日常經驗都要求學生覺察到世界與個人的邪惡。上主曾論及「黑暗的勢力」(九十七)。
  11. 教師可邀請學生細察自己的良心。我們當中,誰能真實無偽地宣稱自己沒有罪過(九十八)?如此,學生便會對罪惡有所意識:整體人類的罪以及我們個人的罪惡。罪惡驅使我們遠離天主,拒絕基督的訊息,並違背愛德的法律;罪惡出賣良知,濫用自由的恩賜,得罪天主的其他子女,且損害我們同屬的教會。
  12. 可是,我們並非處於一個絕望的境況。教師該幫助學生,在信仰的光照下,明白到這現實也有另一面的。從廣泛的層面來看,福音訊息好比「種子」一樣,落在泥土中「死去」,且只在適宜的季節裏開花結果(九十九)。在個人的層面上,天主在修和聖事中等待著我們。修和聖事不但是敬禮性行動,更加讓我們個人透過聖事的施行者,與上主接觸。在舉行上述禮儀後,我們能懷著更新的力量和喜樂,再次踏上旅途。
  13. 以上的真理能帶領我們對基督宗教抱有新而成熟的了解。上主召叫我們進行一個無盡的奮鬥:抵抗邪惡的勢力,並在祂的助佑下,勇於克服它。這樣的基督宗教是活生生的、是健康的,在歷史與個人生命中得以運作(一OO)。基督徒聖召包括著以下的使命:幫助人類大家庭從罪惡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並擺脫罪惡在文化、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帶來的後果。最後,這些罪惡的後果阻礙人類按照自己的尊嚴生活(一O一)。
  14. 在表達基督徒訊息的系統中,成全是不可或缺的主題。省略這個主題,就是對以下各方面不忠實:天主 ─ 祂召喚我們到達無限的完美(一O二);教會 ─ 邀請我們達致成全(一O三);年青人 ─ 他們本身有權知道上主和教會對他們的期望。教師在初期可提醒公教學生:藉著洗禮,他們已成為教會的一員。基督徒的成全實在是耶穌透過聖神所給予我們的恩賜;但這恩賜也需要我們的合作。我們的使徒見証,必能促使我們在今日和未來的世界中生活成全。學生也許感到四週對他們的要求太多。他們一旦跨越這種感受時,便會明白成全其實是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盡量成就學生的本份(一O四):努力讀書和做功課;實踐那些在理論上已明白的德行-尤其是愛德,必須在課堂、家庭和朋友當中得以體現;勇於接受困難;幫助有需要的人;立好榜樣。此外,他們須從耶穌的訓誨和芳表裏,找尋日常生活的靈感。他們也須在祈禱中與耶穌交談,並在感恩祭中領受祂。學生不可視這些為不可能的要求。其中的理想,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靈修指導的機會,好能有助於內在的培育。靈修指導是指示與完成宗教課堂的最佳方法,同時,把宗教科與個人經驗加以整合。


(五) 宗教科老師

  1. 系統的表達信仰與基督徒倫理,其成果大部分有賴於宗教科老師:他們的身份以及所做的一切。為能達到學校的教育目標,宗教科老師是關鍵人物、是極為重要的一員。宗教科的效果與教師的個人見証緊密連繫;這見証就是把課堂的內容生活出來。因此,宗教科老師必須是充滿本性與超性恩寵的人。並能見証這些恩賜;他們必須受過完整的文化、專業和教學訓練,且能與學生真誠對話。最重要的是學生應能在教師身上認識到真正的人性的品格。教師要具有信仰;然而,他們須效法基督,活出做人的意義。這包括文化,但亦包括這一切;愛護、機智、諒解、堅強的精神、公平的判斷、耐心聆聽別人並謹慎回應,最後,能參與個人聚會以及與學生交談。如教師對基督徒境況有清晰的遠見並配合生活,便能幫助年青人發展類似的遠見,且在學生實踐時,給予所需的啟迪。
  2. 特別是在上述範圍內,一個沒有準備的教師會導致很大的損害。天主教學校必須盡力保証其宗教科老師受過足夠的訓練;這是非常緊要,也是合理的期望。在現今的天主教學校,愈來愈傾向聘用教友擔任宗教科老師。因此,他們應有機會透過多方面的體驗去獲取基督與教會奧蹟等方面的特別知識;這是司鐸和修道人士在培育過程中自然獲得的知識。我們需要正視未來,並為這些教師成立培訓中心;教會大學應發展適合的計劃,好使明白的教師能勝任他們的工作(一O五)。

註:
(五十八) 「在新世界中傳福音」文告,18:「為教會來說,宣傳福音是指將福音帶到人類每個階層中,並且由於它的影響從內部改進及革新人類」。
(五十九) 同上44:在聖堂中,如可能的話也在學校內,以及經常在教友家庭中講授要理,「這種宣傳福音的工作是十分有效的。」
(六十) 「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勸諭,69。
(六十一) 參閱教宗保祿六世於一九六七年五月卅一日所發表的演說,Insegnamenti, V, 1967, p.788。
(六十二) 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八一年三月五日向羅馬教區司鐸發表的演說,Insegnamenti, IV/1, pp629f。
(六十三) 參閱瑪3:1-3,有關若翰先驅的使命。
(六十四) 參閱若17:9,耶穌為天父託付給祂的人祈禱。
(六十五) 除了地方上有特別關注的需要外,這些問題一般只是大學「護教」課本的題材,這是有關「信仰的前言」。但在今天,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影響有因人而異的差別,因為這正是他們所研究的課題,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情況。一些具代表性的問題如:無神論、非基督宗教、基督徒分裂、教會生活的事件、基督徒國家所發生的暴力與不公義等。
(六十六) 天主啟示、聖經、聖傳、基督學都是「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及「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所發揮的論題。除研讀福音外,也該閱讀上述文獻。
(六十七) 瑪16:16。
(六十八) 有關童貞榮福瑪利亞在旅途教會所擔任的角色,可參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的「救主之母」通諭,39節。
(六十九) 瑪11:28。
(七十) 參閱Denz-Schon 2854:不能以講論人類知識的方法來講論天主。
(七十一) 若14:9。
(七十二) 參閱路12:24-28;若3:16f。
(七十三) 參閱若16:13。
(七十四) 參閱若3:16f
(七十五) 若15:13。
(七十六) 從基督徒人學的觀點來看,「教會憲章」與「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所載的救恩史,應作為課堂講授其中的一部分。
(七十七) 有關教會訓導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料,載於「教會憲章」。
(七十八) 禮儀憲章,7:「基督以其德能臨在於聖事內,因而無論是誰付洗,實為基督親自付洗?」。
(七十九) 若1:16。
(八十) 透過研讀「教會憲章」與「禮儀憲章」,可豐富講授聖事的內容和方法。
(八十一) 若11:25-27。
(八十二) 參閱路16:19-31。
(八十三) 參閱瑪25:31-46。
(八十四) 參閱瑪25:40。
(八十五) 參閱「教會憲章」第八章,論述旅途教會的末世性質以及與天上教會的共融。
(八十六) 參閱弗1:1-14及哥1:13-20的讚歌,是初期教會的信仰見証。宗徒大事錄第十章則記述傳揚福音、皈依、信德以及羅馬官員科爾乃略的恩賜。宗20:7-12則描述傳揚福音的過程以及在特洛一家庭內舉行擘餅禮。
(八十七) 若一4:10:「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
(八十八) 參閱瑪15:19。
(八十九) 參閱公教教育部所發表的文件:「人類愛情的教育指示:性教育綱領」。
(九十) 若15:12。
(九十一) 參閱「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63-66及有關應用方法。
(九十二) 參閱創1:27。
(九十三) 參閱瑪15:19。
(九十四) 參閱「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93。
(九十五) 學生應至少懂得教會部分重要社會文告。
(九十六) 路2:10:「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
(九十七) 路22:53:「但現在是你們的時候,是黑暗的權勢」。上述的說話在不同的虐待事件、不公義行為、打擊自由、極度悲哀中得以証實,並帶來疾病、衰落、死亡、貧富懸殊、不公平或國際間欠缺團結等現象。(參閱由教廷信理部發表的「解放神學面面觀」(Some Aspects of the “Theolorpy of Liberation”的導言及第一部分。)
(九十八) 若8:7:「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罷?」。
(九十九) 參閱路8:4-15。
(一OO) 參閱弗6:10-17這段經文是帶豐富的保祿色彩的強烈言詞。
(一O一) 參閱「解放神學面面觀」導言。上述文件由教廷信理部於一九八四年八月六日公佈。
(一O二) 瑪5:48:「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
(一O三) 教會憲章,42:「每位基督信徒都被邀請,並有責任獲致聖德及本地位的成全」。
(一O四) 同上39:「教會的聖德 ? 在每人身上的表現方式不一,每人在自己生活環境內追求愛德的成全」。
(一O五) 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可參考「天主教學校」,78 – 80;「學校中的教友:為信德作証」,56- 59。以上文件所講論的課題不只適用於普通教友教師。